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创新精神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创新精神

我们是在一个十分伟大的慈善创新时代来讨论慈善事业的创新。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所展现的我们民族的慈善创新精神,在人类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重大的影响,没有几百万救灾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没有全民族的慷慨捐助和国际社会的全面支援,没有中国慈善界在大灾救援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的全面系统创新,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展。人们关于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所展现的慈善创新行动整整提升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十年以上的评论,有着充分的道理。

在这样一个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进程中,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慈善事业创新机制究竟还存在着什么的障碍?如何克服这类障碍,慈善事业的发展才会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这是我们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中国社会的慈善创新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性进程中,但我们的整个慈善界却还存在着发现不够,开发不够,升华不够,普及不够的现象。

我们的许多同志将创新神秘化、抽象化了,他们忽略了,他们自己就是创新者,他们的日常行为就是慈善创新的载体;

我们缺乏创新经验的开发团队,许多创新往往停留于无意识之中,因而往往停留于偶然性、个别性的层面,缺乏系统性;

我们更缺乏创新经验的高度升华,许多创新往往停留于具体经验的层面得不到升华和抽象,因而形不成共同的标准和机制;在慈善领域,中国还没有一本类似于《改革政府》的学术专著;

我们同样缺乏对于创新经验的普及,一个地方的创新,一个领域的创新,一个组织的创新,往往不能迅速地得到最快的传播。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问题在于一种文化障碍。我国流行着一种“素质论”,出现问题,往往以素质高低来分析原因,当我们滔滔不绝地批评普通人素质低的时候,西方的企业家恰恰发现了他们可以服务和改进的商机;我们得到了一种空泛的学理满足,西方的企业家得到了丰厚的利润!我们往往注意于创新机理的研究,却往往忽略了身边无数创新的案例!

怎么样克服这样一种文化障碍?

其实,朴实无华的创新就在我们自己身边。本来,研究身边的事情更容易一些,但是也更为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弊端恰恰是拒绝研究普通人、普通事情,身边的变革往往看不到。

因此,首要的,从事慈善工作,先要尊重自己,尊重普通人,研究自己,研究普通人。我们应该经常问一下自己,也问一下身边的亲戚朋友,我们的慈善行为,你能够真正满意吗?

尊重自己,尊重普通人,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慈善组织创新的最高标准,是捐赠者的满意,是捐赠者的持续捐赠。但是,要达到使捐赠者真正满意,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需要提供特别具体的服务。以公示为例,许多组织往往认为,不贪污,在网页、报纸杂志上公示就可以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捐赠者并不一定看到这种公示,他们对于自己的捐款流向还会产生多种疑问。面对这样的疑问,是埋怨他们不看网、不看报纸呢,还是将基本结果直接送到捐赠者家中呢?这看似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变化,但其实是一种慈善方式、慈善文化的革命。你要得到捐赠者的满意,首要的是要得到捐赠者的心!

我们看到了许多成功的项目,但我们也看到,慈善项目的开发设计中还存在着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往往把项目注重于基础设施,但还不注意困难群众的最为基本的需求。在灾区,有的学校得到了几个亿的捐款,但老师和学生的基本生活中的困难却被人忽略了,有的校长只好在背后放声大哭。我们慈善工作者应该听到这种哭声,既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留下我们的记录,更要注重在普通人的心中留下幸福的记忆!

我还想提出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富裕地区有没有大量的慈善救助对象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都有为数不少的困难人口,尽管他们的困难内容与我们的不太一样。但是,如何开发富裕地区贫困人口救助的项目,在整体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慈善如何进入社区,如何在身边能够方便地行善,还有很多细小的缺陷。慈善不方便,在全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需要大家来共同研究,共同克服。

尊重自己,尊重普通人,实际上是一次更大的思想解放。如何让普通人满意,如何让我们自己的身边人满意,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把我们的项目真正拓展到基层,拓展到社区,拓展到每个有捐赠愿望的人和每个迫切希望得到救助的人。

不过,对于自身的尊重,对于普通人尊重的思想解放,不可能采用大轰隆式的讨论。这里更需要的是行动,是朴实无华的观察与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善于进行有组织的研究,系统的研究,对自身行为、对普通人的愿望和需求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升华。这种新思想的加工,新理念的开发,新产品的设计,前提是要尊重实践者,研究实践者。这也需要慈善文化工作者的转型。

我们正处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性进程中。与许多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是慈善事业的冬天的观念不同,慈善事业恰恰应该在金融危机中扮演更为积极的作用,包括就业和困难救助等。上海慈善事业的今天,我们今天的探索,不也是向世人展示着一种光明灿烂的明天吗?

我们常常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当我们尊重自我,尊重普通人,并且开始有意识的创新行动的时候,其实创新的过程就已经开始。平民慈善这座金山,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它的发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理念,不断地调整行为方式。

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中国的普通人已经向世人展示的平民慈善的力量,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案例。即使在西方拚搏竞选经费的总统大选中,当富有的对手将募捐的精力注意于富有的人群时,奥巴马却把眼光投注于普通大众的小额捐助,结果,正是得到小额捐助的奥巴马筹集到了巨额的资金并赢得了总统选举!平民的力量,是最为伟大的力量源泉。当着我们把创新立足于平民,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时候,中国的慈善事业将会展现出更为辉煌的明天。我们已经迈出了年度捐款捐物超过一千亿元的大关,我们一定会有信心、有智慧,进行中国慈善事业的更为深刻的创新。这种创新,将决定着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

(王振耀 原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