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慈善之声

郑功成:建立多层次社保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郑功成指出,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实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过去5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保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描绘了未来5年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奋斗目标,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郑功成指出,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国社保体系发展质量并不高,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面临诸多挑战。“按照系统规划、精准发力原则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满足不同人群社会保障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他分析说,我国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保障层次迄今尚未成熟、定型,边界不清、预期不稳,制约了其他层次保障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坚守法定保障保基本的前提下加快其定型,为其他层次保障提供清晰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统一的慈善财税政策,积极推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有机融合,适时出台遗产税、赠与税等新政,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中国新闻网)

 

潘利国: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公益事业相关政策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潘利国认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优抚、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及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尽管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各地区仍有一些困境人群,生活还面临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比如,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贫困残疾人、遭遇临时性困难的群众等。这些困难群体,在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形成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
潘利国说,为了更好地拓展和畅通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的渠道,使困难群体得到有效的帮助,实现“爱心奉献”与困难群体救助的精准衔接,进一步织密、筑牢社会保障网络,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去年,辽宁省沈阳市结合办理代表建议,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政府的引导扶持、全社会积极参与下,积极推动“沈阳爱心广场”建设,搭建了“行动指导委员会—公益基金会—服务中心—爱心平台”四个层次的组织架构。
在推进“沈阳爱心广场”建设的过程中,潘利国感到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还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从政策上予以明确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购买服务、费用减免、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不够明确,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税收减免,加快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充分发挥公益慈善事业对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困境人群感受爱心和温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发展网)

 

朱晓进: 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晓进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推进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他看来,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从社会工作立法、职业体系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岗位开发、部门统筹和社会宣传等方面着手。
第一,推进社会工作立法和服务规范化。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意见和工作指南,规范社会工作项目设置、项目招投标和评估验收。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立法,构建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准入制度和继续培训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将社会工作纳入职称体系,打通事业单位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壁垒,建立分层分类的职业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水平,建立弹性工资支付体系。鼓励推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制度,畅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渠道。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各省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待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机制。
第三,建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全面统筹部署各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开展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在运行机制上,建议委托社会组织托管运营,采用“街道监管、机构运营、专家督导”的三方协同服务管理机制,链接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和服务资源。
第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大力开发社会工作服务岗位。鼓励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设置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岗位,聘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相关的服务工作。
第五,加强社会工作资源的统筹管理。为有效整合社会工作资源,建议各省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服务信息平台,对全省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登记,对不同部门的服务资源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出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重复申报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社会工作宣传周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工作,增进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此外,加大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和奖励,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报)

曹金萍: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曹金萍指出,一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不完善,行业协会商会与相应主管部门完成脱钩后,主管单位和行业协会商会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二是社会组织政策覆盖需给予更多关注。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政策覆盖层面陷入“夹心层”,处境尴尬。作为与企业同等法人主体的社会组织,既无法享受社会团体等同样的扶持政策,又不适用于企业的各项政策安排。三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短板。有些社会组织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合理的组织架构和专门的办公场所﹔有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形同虚设﹔有些社会组织长期依附于政府部门,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有些社会组织没有经费保障,服务收益不稳定,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四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亟待加强。随着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的推进和直接登记政策的落实,无业务主管单位省管社会组织数量增加。
曹金萍建议,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实施“培强扶优”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组织。二、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监管。尽快出台和修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登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社会组织的法人登记、法人治理指导、执法监察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公安、金融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对社会组织涉及的专项事务进行服务与管理。明确非慈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有关章程,落实有关制度,创建服务品牌,促进作用发挥。三、加大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力度,通过委托或招投标方式向社会组织投放,探索建立长期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计划,更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四、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把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主题主线。(人民网)